通化师范学院“匠心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新媒体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计算机设计竞赛成绩,经研究决定举办首届通化师范学院“匠心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具体事宜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

承办单位:传媒学院  

  二、参赛对象及作品要求 

参赛对象:通化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三、比赛时间

20214月30

四、比赛要求

1.作品要求:作品共分为八个大类,具体要求参见附件一。     

  2.参赛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及陈述,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作品陈述须有PPT辅助)。 

  3.学生答辩5分钟(回答评委提问)。 

4.评委打分。

  、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按作品数量百分比设置,其中一等奖12%、二等奖16%、三等奖22%、优秀奖50%。

学校根据获奖等级颁发获奖证书

六、成员组成

  长:郭志欣、于江涛、王巧玲

副组长:邵信儒王相和  甄志龙

 :孟  李沚沭    张永亮  成、任怀庆张佩强、叶正旺、纪洪波、吴树德、王艳辉、刘  滢、王淑霞、孙铭蔚、张秀萍、郭丹、赵颖群

、大赛细则:

 1.海报内容:通化师范学院“匠心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

      2.时间:4月30日8:30在9#604举行开赛仪式,仪式后评委及选手到各自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比赛场地及分组见下表。

3.参赛作品所使用之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须符合知识产权之规范。若有触法,参赛者需自负法律责任,主办单位可视情节,取消参赛者资格。 

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所有。

 

 

                                      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                                   2021年4月21日 

 

 附件一:通化师范学院“匠心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作品要求 

 1.软件应用与开发

 包括以下小类:

1)Web 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

 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的作品是指运行在计算机(含智能手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软件,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算法设计等功能或服务。 (2)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   师不多于 2 人。

3)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2.微课与教学辅助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以教学短视频为核心,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 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教学辅助课件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程软件。 (3)微课与教学辅助课件类作品,应是经过精 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类作品选题限定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和中小学自然科学相关教学内容三个方面。 作品应遵循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其立场、观点需与教材保持一致。

4)虚拟实验平台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传统教学和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5)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6)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 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3. 数媒静态设计

 包括以下小类:

1)平面设计。

2)环境设计。

3)产品设计。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 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4. 数媒静态设计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平面设计。

2)环境设计。

3)产品设计。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 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5.数媒动漫与短片

包括以下小类:

1)微电影。

2)数字短片。

3)纪录片。

4)动画。

5)新媒体漫画。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微电影作品,应是借助电影拍摄手法创作的视频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节和剧本创作。

3)数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的各类短片。

4)纪录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纪实的手法,拍摄的反映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的短片。

5)动画作品,是利用计算机创作的二维、三维动画,包含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声音和动画特效等内容。

6)新媒体漫画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传统手绘漫画创作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静态、动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漫画作品。

7)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8)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 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9)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10)每位作者在本大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6.数媒动漫与短片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微电影。

2)数字短片。

3)纪录片。

4)动画。

5)新媒体漫画。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微电影作品,应是借助电影拍摄手法创作的视频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节和剧本创作。

3)数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的各类短片。

4)纪录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纪实的手法,拍摄的反映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的短片。

5)动画作品,是利用计算机创作的二维、三维动画,包含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声音和动画特效等内容。

6)新媒体漫画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传统手绘漫画创作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静态、动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漫画作品。

7)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8)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9)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10)每位作者在本大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7.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

包括以下小类:

1)游戏设计。

2)交互媒体设计。

3)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游戏设计作品的内容包括游戏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关卡设计、交互设计,是能体现反映主题,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戏作品。

3)交互媒体设计,是利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语音、图像、体感等各种手段,与作品实现动态交互。作品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静态版式设计。

4)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作品,是利用 VR、AR、MR、XR、AI 等各种虚拟交互技术创作的围绕主题的作品。作品具有较强的视效沉浸感、用户体验感和作品交互性。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 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8.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游戏设计。

2)交互媒体设计。

3)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游戏设计作品的内容包括游戏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关卡设计、交互设计,是能体现反映主题,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戏作品。

3)交互媒体设计,是利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语音、图像、体感等各种手段,与作品实现动态交互。作品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静态版式设计。

4)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作品,是利用 VR、AR、MR、XR、AI 等各种虚拟交互技术创作的围绕主题的作品。作品具有较强的视效沉浸感、用户体验感和作品交互性。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 2 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 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