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5〕28号),进一步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合我校转型发展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力争把通化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通化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整体工作。
组长:朱俊义
副组长: 张东鸣
成员:创实中心 教务处 质监处 师培中心 各学院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2.各学院相应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咨询、策划,以及创业项目、创业活动的跟踪服务。
三、实施路径
(一)夯实基础
深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协同推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与资源,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生态环境。
(二)专项基金
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定向帮扶。
(三)课程建设
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
(四)基地建设
1.在通化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研修基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2.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共享。
四、任务措施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围绕我校转型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
2.通过政策解读、媒体宣传、会议动员、培训指导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朴实敬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4.优化专业结构内容。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建设重点,在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布局下,探索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5.注重借鉴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交流水平。
(三)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同时,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专家充实教育教学队伍。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分批遴选创新创业工作相关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办微型企业,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实践学习、设计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
(四)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支撑作用,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
2.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3.充分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慕课、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准备工作。
4.结合我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组织优秀教师、行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
(五)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精心谋划,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融通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发挥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实践与分享,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校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
2.强化服务引导,推进孵化基地建设
以产教融合模式为主线,拓展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整合资源、解读政策、提供服务,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支持,建成融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创业园;同时开展“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3.汇聚创业智慧,建设众创空间
建设1-2个“众创空间”,支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资源,集成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学生创新文化,释放科技活力。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全面分析和梳理创业案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效引导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充分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文素质提升计划、“互联网+”竞赛计划、学科竞赛计划,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参加,确保其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参与。同时,努力营造师生“互信、互动、互助”的校园育人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奖励或发明专利的学生,允许其申请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2.制订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文件,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结果可转换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学分”、“素质拓展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3.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4.将日常评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权重,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七)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建立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相关单位综合考核,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每年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3.修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作为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激励教师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工作。
4.多渠道筹资,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与地方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吸引横向经费。学校逐年加大年度预算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比重,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体系。